ShineHigh

ShineHigh - Hiyato - OX

ShineHigh - Hiyato - OX

ShineHigh - Hiyato - OX

ShineHigh - Hiyato - OX

ShineHigh - Hiyato - OX

shanghai,的英文注解是“(用酒或麻醉剂)使……失去知觉而被劫掠,用船送去服劳役”。
三线,本意为根据国防需要,我国把支援前线的战略基地定义为三线。
在电影《青红》中,导演王小帅用许多新锐导演早已弃用的线性叙述,用完全生活化的实景讲述了一段两代三线人的生活变迁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支援三线建设的政策让大批技工随内迁的工厂离开了上海,来到贵州,这其中就包括青红的家庭。将近二十年过去了,当初因具有战略意义而迁移的工厂也在新的改革浪潮中,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荣光。政策的转变,改革开发的初步成效已经在东南沿海城市显现出来,但内地还是波澜不惊。不过那群当年举家迁到三线参加建设的人们,长年生活在贫苦当中,当年的革命梦想也早已被现实所吞灭,回乡的愿望被改革开发的春风点燃了。回到家乡去,回到上海去,即使没有工作和户口,为了自己的下一代,也要回去。而生于斯,长于斯的青红看来,这无疑又是一次背井离乡。
自古以来,身在异乡为异客多是用来被感叹因为时局而颠沛流离。屈原的《离骚》、昭君出塞、张骞的出使西域……到1968年上山下乡的知青。他们的行为绝非是个人意愿。
大动荡、大迁徙,以及后来的大返城,使得三线一代的人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、曲折,而他们的子女也同样经历了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。留下还是返乡,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结——为了政策或者一句话而来,最后慢慢被人遗忘,而故乡的人们或许早已发迹。社会地位、经济状况、自我感觉和对现状与生活满意度方面的差别,大都源于对政策的是否尊崇。
近来反映80年代初的电影不少,顾长卫的《孔雀》更多理想主义色彩,傅华阳的《桃花灿烂》则是浪漫主义的爱情片,《青红》是其中最现实主义的,触摸到了生活的底蕴,故事结构也最完整。王小帅用下一代的眼光审视了父辈们的迁来返去,用生活话的语言反映了政策的变化在这一代人身上产生的差别。他试图说明:身份的错失不是被更大的沉沦所淹没,就是被更尖锐的现实所败坏。
现在的西部大开发,是否更具鼓动性?未来,是否我们这一辈人中大呼:我要回去!
《青红》的英文名是《shanghai dream》,我更喜欢理解成《shanghaied to sanxian》。

文章由y2k写成 图片来自hansey.com/bbs?